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省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,突出民生为本、人才优先工作主线,高质量推进就业创业、社会保障、人才人事、劳动关系、公共服务等工作,全省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,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了人社力量。
就业篇
十年来,全省人社系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,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,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决策部署和省委、省政府工作要求,坚决扛起稳就业保就业政治责任,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,落实落细各项政策,推动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。特别是应对新冠疫情影响,坚持政策加码、资金加油、责任加强、各方加力,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,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就业优先导向愈发鲜明,就业规模不断攀升
坚持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,推动财政、金融、投资、消费、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,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就业扩容提质。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1222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2133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、调查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。
十年间,就业政策紧贴经济发展不断迭代升级,持续加大就业补助资金、失业保险基金促就业稳岗位支持力度,累计投入就业补助资金265亿元,失业保险355.7亿元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,技能人才待遇稳步提升、职业发展渠道更加通畅。支持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措施更加有力,创业带动就业、多渠道灵活就业、支持新业态就业的保障制度更加完善,覆盖全民、贯穿全程、辐射全域、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。
重点群体就业聚焦聚力,就业结构更加优化
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,城镇就业人员占比由2012年的29.9%上升到2021年的58.6%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,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1258.68万人增至2021年的1686万人,占比从30.81%上升至45.93%。以市场调节、政府促进为抓手促高校毕业生就业,深挖就业渠道,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,在高校毕业生年度总量持续走高的形势下就业率稳定在90%以上。以劳务协作、示范引领为抓手扩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,构建京津冀劳务协作和省内区域结对帮扶新机制,建设省级发展家庭服务业新样板,累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8万人,寻找“最美农民工”200名,促进12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。以品牌带动、兜底保障为抓手稳脱贫劳动力就业,打赢就业脱贫攻坚战,62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打造77个劳务品牌,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稳定在90万人左右,连续4年在省直脱贫攻坚考核中取得“好”的等次,2021年乡村振兴考核省直排名第一。以就业援助、暖心帮扶为抓手保困难群体就业,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267万人,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6万人,安置去产能职工15.07万人,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。
职业能力建设有序推进,服务就业大局能力明显增强
职业技能培训量质双升,2019年-2021年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34.2亿元,面向企业职工、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大力推进“互联网+”职业技能培训,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,开展补贴性培训230.13万人次,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,稳定就业和转换岗位能力不断增强。全面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,衔接国务院取消7批434项职业资格事项,取消省内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27项。全省技工院校207所,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5万人左右,毕业生就业落实去向率年均98%以上。
就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,促进就业成效更加凸显
打造就业创业新特色,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、春风行动、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,实现“招聘日日有、活动月月新”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,全省建设创业就业孵化基地525家,入驻创业实体3.14万个,评定河北创业大学30家;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2.69亿元,扶持自主创业30.87万人次,吸纳带动就业95.11万人次。抢抓劳务品牌建设新机遇,选树30个省级劳务品牌,目前全省劳务品牌达到230个,累计带动就业1000万人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,全省公共服务平台达到2088家,从业人员1.15万人,石家庄市入选全国20个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,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亿元。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,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2998家,从业人员达到2.06万人,年营业收入突破360亿元,每年帮助近300万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,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、省级产业园5家、市县级产业园9家,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。